2014 9/25 day27th
昨天將兩隻腳的小指都走出水泡,早餐後出發,先找藥房買OK繃去.
大名鼎鼎的西班牙台階和貝里尼父子的破船噴泉Barcaccia Fountain,
階梯上方的Trinita Church被圍著整修中.
貝里尼父子分別是開創和集巴洛克樣式的大成者,
當年(17世紀初期)噴泉兼具生活飲用水和街景裝飾的功能,
據說設計者正為了羅馬時代興建的少女水道與此地落差太小而苦惱不已,
正好台伯河水氾濫而得到靈感,
將噴泉的地面向下挖掘,產生較大的落差,形成低平水盤,
設計出"灌滿酒水的破船"的造型.
船身兩側的踏板則是方便庶民取水之用.
這一帶是精品名店集中區.
Column of Marcus Aurelius
紀念羅馬皇帝Marcus Aurelius戰功的柱子,完成於193AD,
柱高39.72M(包含重修時埋進地下的3M台座).
鼎鼎大名的許願池Trevi Fountain目前的狀態,
圍了個鐵橋通道讓觀光客望梅止渴.
此噴泉完成於1762年,也如同破船噴泉是利用少女水道,並挖低地面,
只是這個噴泉非常顧人怨,裝飾效果極佳,卻不方便取水,
加上教皇在不遠處興建宮殿,造成庶民與顯貴馬匹爭水的情形,
更不用說牲畜糞便和垃圾的污染.
今天的重點-萬神廟Pantheon,
早餐時兩位留學巴黎的中國女留學生在計畫今天的行程,
一位建議萬神廟,另一位否決,她說:
我不喜歡參觀死人的地方,巴黎有個一樣的萬神廟,我已經看過.
我隨口接了句: 應該是copy羅馬的這個.
小姐以不屑的口吻: 巴黎還須要copy別人??
突然懷念起2008年在巴黎遇到一位中國男留學生,
說起對巴黎的印象,他說: 很落後啊,沒什麼進步.
我頗認同,1995年初遊巴黎12條地鐵,2008年再遊,相隔13年,剛通車了第13條地鐵.
萬神廟最初建於西元前27BC,現今結構重建於第二世紀,
609AD東羅馬拜占庭皇帝將其獻給教皇,而成為現今的Santa Maria Rotonda教堂.
Rotonda是圓形結構的意思,從牆面的破壞處可以看出磚體的外層覆以白色大理石,
而前方的長方形柱廊34Mx15.5M,16根花崗岩石柱,11.9M高,直徑1.5M,重達60噸,
它們從埃及的採石場,陸運至尼羅河,經過地中海運至義大利的Ostia,
再經台伯河,最後陸運(人力滾輪拖車)來此.
而這主屋前方柱廊的建築形式成為後世建築的典範.
這個水泥澆灌的圓頂(直徑43.3M),至今仍是現存世界最大的水泥圓頂,
直到1200年後的1436年,Brunelleschi建成了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
才以直徑44M打破它的記錄.
圓頂有5層28格的格子,中央9.1M的圓洞是光線和通風的來源,
圓頂的厚度由邊緣的6.4M逐漸縮減至中央圓洞的1.2M,
石材也改用輕質的火山岩.
圓洞下方的地板上有排水孔.
萬神殿外可以看到"羅馬之升",現在的羅馬比起古羅馬時代已長高5M.
說到萬神殿的偉大,再重提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偉大記錄,
它是世界第三大教堂(僅次於梵蒂岡聖彼得教堂和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而Brunelleschi所建構的圓頂,在萬神殿之後的1200年,
於1436AD終於成為至今仍是最大的磚造圓頂.
聖母百花大教堂100多年後的1590AD,米開蘭基羅的聖彼得教堂圓頂落成,
米氏感嘆: 我可以建個比聖母百花大教堂更大的圓頂,卻無法超越它的美.
比較一下三個圓頂的記錄: 年代 - 大小 - 構造
萬神殿 : 第二世紀, 直徑x高43.3M x 43.3M, 至今現存世界最大水泥澆灌圓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1436AD, 44M x 90M (含尖塔), 至今最大二層磚造8肋圓頂
聖彼得大教堂: 1590AD, 41.47M x 136.57M, 二層磚造16肋圓頂.
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內外部之美無可匹敵,爬圓頂時古老的感覺,
也是聖彼得嶄新二丁掛磁磚牆面不能比的.
在一座教堂的中庭有青銅雕塑的展覽,一邊躲雨一邊看展,
拍了兩張,興頭正起,被制止了.
在花市廣場吃午餐,腳痛又下雨,很打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