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爾包在5/09抵達西班牙的第一天就住宿於舊城區一晚,
徒步北方之路7天後,5/17抵達畢爾包在新城區再住宿兩晚.
原本覺得時間真巧,遇到5/18國際博物館日應該可以免費參觀,
只是須在5/14線上預約有限定名額,而我徒步中當然忘了.
5/17抵達後立刻預約5PM參觀,senior半價9歐.
當天陰冷下雨,只入內參觀,
隔天80%的降雨機率,以為沒戲唱,哪知晨光和馨,
走走拍拍真是暢快.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建築體本身就有如一座雕塑,
是解構主義建築的代表作,
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Owen Gehry)加美雙重國籍,
美術館建於1993年,1997年開幕;
成功地以文化帶動城市復興與都市再生,
因此而產生了一個術語"古根漢效應".
四周的建築物也與之配合,相當出色,譬如這座高架紅橋,
右側建築是電梯,原本打算走到最前端再繞到左側,
沒有人行道,只好退回從電梯下去.
紅橋橋下
當然要走到Nervion河的對岸,
每個不同的角度,展現出不同的樣貌,像花,像魚,像船,
汰金屬的表面因為光線的不同也有不同色澤的變化,
我挺訝異它在晨光中的溫潤感.
9am小池噴起水霧,"FOG Sculpture"
喔,原來這也是雕塑作品,展現水,大氣,氣流和時間的微妙關係
每個面向都是一幅雕塑,多元建材,汰金,磁磚,不銹鋼,玻璃
館外常設雕塑"MAMAN"法國Louise Bourgeois作品,
9公尺高母蜘蛛,中央蟲卵,象徵母愛.
另一館外常設雕塑"PUPPY"美國Jeffs Koons作品,
遇到一年兩度的修換期,工人用升降梯在工作中,
外部鮮花,內部是3層?的澆灌系統.
5/09見過的本尊,的確已不太鮮豔.
美術館的入口
常覺自己藝術細胞挺貧乏,尤其對現代抽象,解構,表現主義.
初進場,面對多元建材,幾乎沒有直線的結構,
連拍照都覺得難以掌握.
若說館身外部像船,這內部像船的龍骨??
進場後,QR掃碼有導覽,只是我手機常轉換拍照模式,導覽會跳出,
所以終究是隨興參觀.
很喜歡這張照片,近處三人,遠處兩人,
其實雕塑中間還有一人,空間感和明暗表現.
一樓常設也是全館最大的雕塑作品
"The Matter of Time by Richard Serra"
共8件雕塑,銹化處理鋼材,
這時拍照已有不亦樂乎的感覺,感覺這件雕塑和建築體完美搭配,
幾乎沒有直線,每個面向都是不同的景觀.
這是從2樓所拍,
有人稱這作品為"蛇".
這是從1樓透過玻璃由內向外拍.
1樓的作品
相同作品,1.2樓的視角.
從2樓俯看大廳,
我一向喜歡簡潔的線條,畢爾包美術館算是讓我越看越喜歡的複雜體.
這群中學生,在這幅全黑只下方一點白的畫作前討論良久.
2樓的展覽當然也都是大咖的藝術家.
各種材質媒體,看不懂,但還算喜歡.
........................................
5/18下午又去參觀了Fine Art Meuseum
這應該是招牌,我繼續保持無知.
我喜歡簡潔,覺得去蕪存菁真是超棒的能力.
這是辦公桌?感覺磕磕碰碰的.
偽文藝者只能努力把照片拍得順眼.
Bilbao的休停日很滿意.